“他们能洗干净吗?”“万一刮花了怎么办?”
哪怕免费,有人也宁愿绕路走。
那时我们没别的招,只死磕“洗干净”三个字。
把工序拆成碎片练,错了就重来,慢了就多练,冬天冻红的手、夏天湿透的衣,都是日常。
四年后的今天,质疑声少了,换成了另一种声音:“你们洗得是干净,就是有点贵。”
有人听完报价笑着开走,也有人货比三家后又绕回来,说“别家价格差不多,还是来你这”。
起初听“贵”,心里会咯噔一下。但转念一想:四年前,大家不关心价格,只怀疑能力;现在开始聊价格,恰恰是因为默认了“他们能做好”。
这种转变,比任何赞美都重。
因为“讨价还价”的前提,是“认可价值”。
因为最好的尊重,从不是“特殊照顾”,而是像对普通店铺一样,认真计较性价比——这意味着,我们终于被“平视”了。
四年,洗的是车,磨的是偏见,赢的是“这群人也能靠双手被看见”的可能。
价格没变,信任变了。值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