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橹,1985年至灵学校成立后的首批学员之一,广州至灵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第一所民办特殊学校。从至灵毕业后,蒋橹于1990年进入广州慧灵,目前已经在至灵、慧灵生活了40个年头。他的故事充满了坎坷与温暖,也见证了一个家庭与机构之间深厚的情谊。
蒋橹出生于1971年11月,在他1岁多时,受到了一场意外伤害。母亲当时忙于公事,蒋橹在意外中受伤。
事后不久,他们发现了蒋橹的行为问题,母亲深感愧疚,带着蒋橹四处求医,最后诊断为孤独症,于是蒋橹父母开始寻找学校和机构托管,希望为他找到一个温暖的港湾。直到1985年,蒋橹来到了至灵学校,后来在1990年进入广州慧灵,这里成为了蒋橹新的家。
蒋橹的到来,让他的父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蒋橹妈妈几乎每年都会获得不同等级别的国家专业奖项,无论是劳模、研究发明奖,还是支持特困区的奖金,她都会捐出一部分给慧灵。她曾说,是慧灵卸下了她的后顾之忧,让她得以在岗位上全力以赴。
在她任广州市“国家菜篮子工程”负责人的时候,每年过年都会给慧灵的员工每人送一箱鸡蛋,那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,对员工们最大的鼓舞。
在得知广州慧灵农场要养鸡,蒋橹妈妈多次向慧灵农场捐赠鸡苗,还联系研究生团队为农场提供专业养殖技术支持。
蒋橹的梦想与挑战
每当老师问起蒋橹心中的梦想,他都东一句西一句的描绘着自己的人生蓝图:至灵是小学,慧灵是大学,在慧灵“读完大学”,毕业以后就能结婚成家,买房,郑重地发喜糖、摆酒席……这朴素的愿望清单,是他精神世界里一座难以抵达的城邦。
他喜欢临摹,画笔下流淌着安静的光彩,他主动承担下午的拖地任务,打水、清洁,一丝不苟。他渴望交流,熟识的人会得到他热烈的握手、问候,听他兴致勃勃讲述旅游见闻和各地小吃,认真询问对方是否去过那些地方。
他母亲带来的零食,他定要亲手派发一圈,让甜意在集体中流动——这种分享的慷慨,是他内心柔软温情的见证。
然而他以前,也有一个让人头疼的习惯,那就是喜欢把东西藏在裤子里。这个“收集癖”让他身上常常带着奇怪的味道,慧灵的工作人员理解这是他寻求安全感和掌控感的一种方式。
为了既尊重他的习惯,又能更好地维护个人卫生和环境整洁,老师们非常用心地为他准备了一个专属的纸箱收纳。希望他能把东西放在箱子里,而不是藏在身上。
“刻板行为问题”的阴影也如影随形。他时常会无法控制地将垃圾、茶杯、甚至整条毛巾塞入厕所管道深处,令疏通成了常态,这些行为问题,宛如他体内另一重无法驯服的灵魂,偶尔发现的管道堵塞也依然会带来一阵忙乱。
但这从未动摇老师们的决心与耐心。当又一次发现堵塞时,没有惊惶的尖叫,老师们会平静地处理现场,如同处理一场日常的风雨。
并肩前行:看见每一份独特
在慧灵三十余载光阴里,蒋橹那份“大学毕业就成家”的梦想清单,依然如星悬于天幕。现实如茧,层层裹缚着这个热爱临摹、渴望分享的灵魂。
他体内喧嚣着无法调和的矛盾:临摹的宁静与刻板的冲动,分享的温暖与失控的湍流,——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无法被简单定义的生命。
而蒋橹母亲对于慧灵的支持,早已超越了金钱本身:那是漫长的岁月里凝结的舍利,是托付无声却震耳的回响。